
品读儒者之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 语·先进》篇,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那么怎样品读对话,让学生深入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思想,从而获得有关“立志”“求志”的启示?本设计从“立德树人”出发,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录,通过“问志—明志—品志—析志—启志”五个环节,引领学生品读孔子四位弟子志向的内涵及价值,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体悟儒家修身治国的理念、安贫乐道的境界和洒脱自在的情怀,并启发学生联系自我,结合时代需求,树好少年之志,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目标】 1.探究孔子四位弟子“志”的内涵和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2.探究孔子“哂(shěn)由”“与点”的原因,引领学生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启发学生在“求志”中塑造健全人格。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构建《论语》中相关语录间的联系,把握《论语》中的相关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孔子四位弟子“志”的内涵和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2.探究孔子“哂(shěn)由”“与点”的原因,引领学生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启发学生在“求志”中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环节】 问志:询问学生志向,激发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志向”,激发学生对“志”的思考,引入对本课的学习。任务一:结合下列材料中对“志”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志向,以及在“求志”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志,意也。从心,之声。(许慎《说文解字》)志者,心之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志向和困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立志”与“求志”?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也有过一场关于“志”的对话,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其中蕴藏的儒家智慧。 二、明志:分析句子内涵,明确弟子志向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把握他们“志”的内涵。任务二:结合文中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分析他们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四子述志略)总结:子路之志:治理中等大小的诸侯国,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使百姓有勇气,知规矩。冉求之志:治理一方小地域,使老百姓衣食富足。公西华之志:做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司仪。曾皙之志(两种解读):“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歌以怡情。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追求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 三、品志:品评弟子志向,探究独特价值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春秋背景下,你更欣赏谁的志向”,把握孔子四位弟子志向的独特价值。任务三:讨论: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春秋背景和《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谈谈你的看法。\ 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相关语录及材料:子路:有勇知方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冉有:足民俟礼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公西华:宗庙会同,为小相 ①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②孔子谓季氏:“八价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曾皙:太平盛世,诗意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