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浮沉兴衰,敬中华脊梁———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设计者 指导者 年级 高二 单元名称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单元课时数 7课时 一、单元研习内容概述 研习主题 思浮沉兴衰,敬中华脊梁 研习内容 研习史传作品和史论作品,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略人物风采。 二、单元研习目标设计 目标确立的依据 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分析 前两课选取的是《史记》《汉书》这两部史学著作中的经典篇章《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这些文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精心剪裁,展现人物生平和时代风貌,表现出史家的历史观念和对人物的评价。贾谊《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但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课文部分语句会有困难。学生在高一学习过史传和史论作品,如《鸿门宴》《六国论》等,对史传史论文学的叙事艺术、说理艺术有一定了解。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史传作品的叙事艺术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 1.通过注释和词典查疑解惑,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能辨别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2.小组合作讨论两篇史传作品在叙事方面的特点,领略屈原、苏武的风采,通过写人物短评表达对先贤精神的感悟。 单元研习目标 1.通过注释和词典查疑解惑,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能辨别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2.小组合作讨论两篇史传作品在叙事方面的特点,领略屈原、苏武的风采,通过写人物短评表达对先贤精神的感悟。3.梳理史论作品论证思路,明晰史实,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对比论证等手法在史论中的使用,感受说理艺术的魅力。 4.学会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审视历史,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单元研习规划 核心任务 设计校园文化节“思浮沉兴衰,敬中华脊梁”主题活动班级展板。 研习流程 研习任务 学习评价 课时安排 任务一:理脉络,厘清文章意。一、研习情境读史使人明智,鉴往可知未来。历史长河璀璨繁星,每颗都是智慧结晶。今年的校园文化节“思浮沉兴衰,敬中华脊梁”主题活动需要各班设计展板,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过往足迹,倾听历史低语,书写青春感悟。我们先设计展板第一部分“浮沉兴衰”,设计人物事迹图和兴亡表。 二、研习目标1.梳理4篇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能分辨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2.画叙事弧线梳理屈原、苏武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与高尚节操,探寻历史人物的精神源泉。3.梳理出秦国由盛而亡的变迁过程和庄宗兴亡的过程。三、研习活动1.课前预习课文,整理不理解的字、句,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词典解决问题。小组整理笔记拍照上传至钉钉群。2.课上研习活动活动一:整体感知,默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勾画体现人物经历的关键句,用小标题概括。活动二:针对小组合作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答疑解惑,补充重点实词如“明”“志”“固”等,重点虚词如“之”“而”“于”“为”等。活动三:学生填写重要文言知识点表格,自主整理后小组交流。 研习任务单一 品读古今异义词有助于理解文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