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 编号:24272312

七上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3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4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七上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名著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写下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书中描写的人物主要有:师长(寿镜吾、藤野先生、阿长);朋友(范爱农);庸医陈莲河;妇人衍太太;还有一个“活无常”。其中寿镜吾、藤野先生、阿长给予了“小鲁迅”学习和生活上的关爱,让“大鲁迅”念念不忘。文中还表达了“大鲁迅”对范爱农的同情;同时用辛辣的笔墨表达了对陈莲和、衍太太等人的批判。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对“大鲁迅”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初步印象,但缺乏细致分析,深入思考。可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他们在“小鲁迅”学习和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大鲁迅”的情感。 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教材整本书阅读给出的指导是采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基于以上要求,本节导读课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浏览书本内容,从多角度将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归类;二,精读具体内容,全方位了解人物性格特征;三,跳读书中语句,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精读品析书中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浏览内容,人物归类 学生浏览《朝花夕拾》,说一说书中主要描写的人物,并按职业、作者的情感或自选角度将其归类。 预设: 职业(作者的情感): 老师(赞美):寿镜吾、藤野先生 保姆(怀念):阿长 医生(批判):陈莲河、名医 (知识分子)学监(同情):范爱农(后来失业) 家庭妇女(批判):衍太太 鬼(赞美):活无常 二、精读细节,了解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人物精读品析,从描写方法、事件等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展示要求: (1)4人为一小组; (2)2人朗读原句; (3)2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示例:寿镜吾 原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神态描写)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神态描写)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动作描写)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概述:以上句子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塑造了寿镜吾是一个和蔼、方正、质朴、博学、严谨又不失厚道的老先生形象。 藤野严九郎: 原句:(《藤野先生》)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外貌描写)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语言描写)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语言描写)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