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四单元 / 阅读 / 16 白杨礼赞 / 编号:24273261

八上16《白杨礼赞》教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白杨树,不平凡,赞美,茅盾,作者,高原
预览图 3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白杨树的“不平凡”,体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的语言魅力。 2. 运用圈点勾画法,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 梳理文章线索,区别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感受白杨树所展现的精神美。 4.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树立积极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白杨树“不平凡”的体现(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内在品质、象征意义),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作用。 难点: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区分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赞美白杨树背后的深层情感。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读音、茅盾生平、文章写作背景、白杨树图片等素材。 2. 学生预习任务:通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尝试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棵生长在苍茫高原上的树,你们有什么感受?它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树有什么不同?” 2. 引入课题:这棵树就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杨礼赞》,看看作者为何要以“最高级别、最崇敬的方式”赞美它(结合“礼赞”的标题解读)。 (二)基础梳理 1. 字词正音:出示重点字词,指名朗读并纠正读音,全班齐读巩固。 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虬(qiú)枝、无边无垠(yín)、婆娑(suō)、秀颀(qí)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旨在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三)整体感知:寻找“礼赞”线索 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小组内交流分享。 2. 指名展示找到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不同的情感基调: 预设一:“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读出自豪之情) 预设二:“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读出赞叹之情) 预设三:“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读出肯定之情) 预设四:“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读出理性思考) 预设五:“……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读出强烈的赞美之情) 3. 提问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句子分布在开头、中间、结尾,形成“一线贯之的抒情线索”,首尾呼应,反复点题,强化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 (四)深层分析:解读白杨树的“不平凡” 围绕“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核心问题,分模块引导学生探究: 1. 元素一: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学生阅读第2段,圈出描写高原环境的词语(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令人倦怠、景色单调)。 提问:第2段不直接写白杨树,反而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是“烘托”,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营造不平凡的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二是“欲扬先抑”,先写高原“雄壮”再写“单调”,为后文“惊奇地叫了一声”做衬托,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让文章更有波澜。 2. 元素二:外在形象的“不平凡” 学生齐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5段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