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秋词》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其一)》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诵读提示 字词疏通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碧霄:蓝天 排:推开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的冷清萧条发出慨叹,我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冲云而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诗意理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古诗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美景,反映出诗人被贬之后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主题归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诵读提示 字词疏通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 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何时将要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诗意理解 这是一首抒情诗。开篇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此地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