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 法不可违 / 编号:21464506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16 科目:初中政治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法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反
预览图 2
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
标题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道德修养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 :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营造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 教学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女子散布西安下雪假视频被行拘 9月29日,刘某(女,33岁)为博取网络流量,在互联网散布“西安下雪”的虚假视频扰乱公众视听,造成恶劣影响。目前,该局已依法对刘某处行政拘留。 思考:该女子违反了什么法律? 提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 授新课 时政新闻:散布网络谣言的后果及法律依据 新闻一:9月29日,刘某(女,33岁)为博取网络流量,在互联网散布“西安下雪”的虚假视频,扰乱公众视听,造成恶劣影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该局已依法对刘某处行政拘留。 新闻二:8月13日,公安机关接到举报,王某在网络社交平台多次发表辱骂、诋毁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和教练员言论,其行为已涉嫌扰乱网络秩序和公然侮辱、诋毁他人。依据《刑法》王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问题1:两则新闻告诉我们什么不可以做 问题2:散布网络谣言的后果是 问题3:两则新闻告诉我们行为底线是什么? 提示:散布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课堂笔记:如何理解“法不可违”?(法律的重要性)(P46)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图片分享: 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并从表格中的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提示:李某捡到钱包后占为己有,拒不归还。《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道应当归还失主。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较轻民事法律(民法典)民事责任民事违法 图片分享: 王某聚众扰乱比赛秩序,致使赛场混乱。《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车站、港口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200元罚款。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较轻行政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责任行政违法 图片分享: 张某捕获野生动物拿到农贸市场去售卖。《刑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濒危野生司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严重刑事法律(刑法)刑罚责任刑事违法行为 笔记整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②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处罚:①主刑(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