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卷 历史(问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40分) 1.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60年,咸丰皇帝收到奏章,其中提到:“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焚烧。”其中的“夷人”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3.洪仁玕在就义前的“供词”中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但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屡战屡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洪仁玕揭示了运动失败的根源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 D.列强相互勾结共同宰割中国 4.下表是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探究学习的内容,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第1小组 美日侵略台湾 第2小组 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3小组 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 A.近代早期探索 B.列强瓜分狂潮 C.农民革命运动 D.近代边疆危机 5.据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三十万两用以维护颐和园,铁甲战舰化为了颐和园的山水花木。由此得出清军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 ) A.日本发动突袭 B.清政府政治上腐败 C.清军作战不英勇 D.北洋舰队战术错误 6.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反抗精神日益高涨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7.维新人士在维新变法期间在各地创办了《知新报》《国闻报》《直报》《时务报》等报刊,这些报刊( ) A.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D.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 8.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兴中会 B.组织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发动“护国战争” 9.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因为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体现这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10.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是( ) A.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为了救国救民,牺牲自己的精神 D.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11.1924年,孙中山曾说:“我们要按照苏维埃的军事制度来组织革命军队,要在南方建立北伐的战略基地。”这一战略基地指的是( ) A.黄埔军校 B.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同盟会 D.国民党一大 12.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实施的措施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平均地权 D.打土豪、分田地 13.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最危险的时候”是指( ) A.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华北事变发生,日本欲将华北五省殖民地化 C.热河、察哈尔等地失守,日本侵略不断加剧 D.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14.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共投入约75万部队,战士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磐石。”这表明淞沪会战( ) A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