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西域都护表述正确的是( ) A.最早设立于公元前60年 B.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王朝 C.都护府设在今天的乌鲁木齐 D.颁行秦朝的号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2.文物虽静默不语,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用来佐证( ) 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公元前5世纪) 出土于辽宁的十六国时期玻璃水注(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A.雅典民主政治 B.中西文化交流 C.西欧文艺复兴 D.世界市场形成 3.“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B.炎帝曾经教民开垦耕种 C.黄帝经常入侵其他部落 D.部落之间存在攻伐现象 4.王建《凉州行》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诗句描绘了唐代( ) A.对外交往的盛况 B.民族交融的现象 C.藩镇割据的局面 D.军事防御的松懈 5.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修建的传道场所。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 B.参观唐招提寺 C.咨询专家学者 D.观看电影《鉴真东渡》 6.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东罗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观察分析如图年代标尺,可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 ) A.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B.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C.实行民主开放的对外政策 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8.唐朝时期,外国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都城长安。这体现出长安这座大都会的( ) A.规整性 B.国际性 C.封闭性 D.创新性 9.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被弟子记录成书,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此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窦娥冤》 C.《资治通鉴》 D.《本草纲目》 10.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1.下列材料分别是四位皇帝的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④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1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的方式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以这样的方式嫁给吐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她是( ) A.文成公主 B.花木兰 C.蔡文姬 D.王昭君 13.考古学家在对昭陵(唐太宗)附近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文献中记载的立于昭陵的“十四国蕃君石像”,其中有“于阗王伏阇信、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经济水平 B.社会习俗 C.对外关系 D.民族政策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靠部落战争完成统一 B.由一个部落发展演变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