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语言运用: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通过快速的阅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审美创造: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划分场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非常有力量的文章———《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还要学会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使用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理一理文章讲了哪几个重要的战斗场景。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主要事件? 生:我读出来有五个部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生:我觉得“接受任务”不算战斗场景,后面四个才是真正的战斗场面。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接受任务”是背景铺垫,后面的四个场景才是文章的主体。接下来,我们就以“痛击敌人”这一段(第二自然段)为样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 1.精读“痛击敌人”段落,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了五位战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痛击敌人。 师:你概括得非常准确!这一段写的是“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人物? 生: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还有两个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 师:没错,这五位战士是本段的主角。作者在描写他们时,把每个人的动作写得清清楚楚,这就叫做“点”。接下来,请你再读一遍,看看他们各自做了什么? 生:班长马宝玉负责指挥,副班长葛振林负责射击,宋学义投掷手榴弹,胡德林和胡福才负责精准射击。 师: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就是“点”的描写。除了这五个人,文中还多次提到一个词:“他们”。请找一找,“他们”指的是谁?又做了什么? 生:“他们”就是这五位战士,他们在利用险要地形,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师:说得很好!“他们”在这里是“面”的描写,指的是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整体在战斗。那么,这一段中除了写他们五个人各自做了什么、整体做了什么,还写到了什么? 生:最后两句描写了战斗的效果,比如“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山坡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 师:太棒了!你们发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巧妙之处。这段文字,就是按照“面—点—面”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整体战斗的样子(面),再分别写五个战士各自的英勇表现(点),最后再写战斗的结果和效果(面)。 2.探讨“点”的写法与“点”与“点”的融合方式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点”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写了几个人,就写几个点。五个战士,五个点,每个人的动作、任务都不一样。 生:而且每个点都写得很详细,比如班长指挥,副班长射击,宋学义扔手榴弹,胡德林和胡福才瞄准射击。 师:是的,这五个“点”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做着同一件事———痛击敌人。那么,这几个“点”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呢? 生:他们都在同一个场景里,完成同一个任务,那就是打击敌人。 生:而且他们都表现出一种精神,就是英勇无畏、团结一致的精神。 师:太棒了!你们已经理解了“点”的写法和“点”的融合方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