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 写作 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 编号:23868416

第一单元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同步+满分(指导解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7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变化,场景,细节,银杏,景物,对比
预览图 5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同步+满分(指导解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作文 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 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指导 一、场景 (聚焦典型空间) 优先选取日常高频接触的场景,如校园操场、社区公园、街角菜市场等。这些场景中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交织,能集中体现季节更替的细节。例如校园里的行道树、操场边的宣传栏,公园里的长椅、荷塘,菜市场的蔬果摊位等,都能成为观察的核心载体,避免场景过于宽泛而导致描写零散。 角度(多维度捕捉变化) 1.自然景物:关注植物形态与色彩的渐变,如树叶从边缘泛黄到整体转色,花朵从繁盛到凋零;水体状态的改变,如荷塘从荷叶田田到残叶漂浮;天空与光线的变化,如秋日天空更显高远,阳光角度变斜、温度减弱。 2.人们穿戴:留意衣物的增减,从短袖到长袖、薄外套的过渡;配饰的变化,如从遮阳帽、墨镜到围巾、薄手套的出现;随身物品的更替,如从冰饮到热饮,从蒲扇到保温杯等。 3.环境气息:捕捉空气味道的转变,夏末的湿热消散,秋初的干爽带着草木清香;声音的差异,蝉鸣渐弱,风声、落叶声渐显。 三、描写方法(让变化具象可感) 1.细节刻画:用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展现细微变化,如 “银杏叶边缘被秋阳烤得卷了边,像被人用指甲轻轻掐过”“老太太把藤椅往向阳处挪了半米,毛线针在膝头敲出哒哒声”。 2.感官联动:融合视觉(色彩、形态)、触觉(温度、触感)、听觉(声音)、嗅觉(气味)描写,例如 “风掠过袖口时带着凉意,混着桂花的甜香,吹得宣传栏上的通知纸哗啦作响,阳光透过疏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 3.对比衬托:将九月的景象与盛夏对比,突出 “由夏入秋” 的过渡感,如 “同一片草坪,上周还能看见穿短裤的孩子打滚,如今他们裹着卫衣追跑,影子被夕阳拉得比夏天长了许多”。 四、避免误区 避免笼统的季节概括,如 “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少用抽象形容词,多以具体场景中的细节让读者自行感知秋意。同时,注意 “过渡感” 的体现,不写极端的秋景,而是突出夏末秋初的交织状态,如 “荷塘里还有一朵迟开的荷花,旁边却浮着半池枯褐色的荷叶”。 例文解析 校园晨读 教学楼后的银杏叶像被谁悄悄描了圈金边 ——— 这是秋意最早的笔迹(用比喻手法,将银杏叶泛黄比作 “描金边”,生动展现初秋叶片的细微变化),边缘泛黄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偶尔有一两片打着旋儿落下,铺在青砖小径上。 早读的铃声比盛夏时更清亮些,穿短袖校服的同学明显少了,有人在衬衫里加了件薄针织衫(通过同学们衣物的变化,直接体现气温下降,是生活中感知秋凉的典型细节),袖口随意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不再像七月那样总沾着汗。领操台旁的紫薇花还开着,只是花瓣不如从前饱满,风掠过操场时,不再带着灼热气浪,反倒卷着些凉意(对比盛夏与初秋风的不同质感,“灼热气浪” 变 “凉意”,突出季节转换带来的温度变化),把落在台阶上的花瓣吹得滚来滚去。靠窗的女生正朗读着课文,呵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凝成一层薄雾,她用指尖划开雾水,能看见远处的玉兰树叶子,不知何时蒙上了层细细的尘,不像夏天总被雨水洗得发亮。 【点评】此篇以校园为场景,围绕银杏叶、学生着装、风的触感等元素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