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4) / 九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3 诗词三首 / 水调歌头 / 编号:23887266

13 诗词三首 第3课时《水调歌头》 课件 --语文五四制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7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水调歌头,内容,天上,苏轼,探究,情境
预览图 9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课件网) 诗词三首 第3课时 苏 轼 水调歌头 苏 轼 情 境 导 入 水调歌头 《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为什么对《水调歌头》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学 习 目 标 水调歌头 1.疏通词意,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文 体 知 识 水调歌头 词 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作 者 简 介 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豪壮雄浑,引领豪放一派;其诗清新雄健,别具一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 作 背 景 水调歌头 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述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自请外放,后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徙知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1076),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有六年未得团聚。对唯一的亲人的思念,让词人在中秋这一特定的时间,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新 课 探 究 水调歌头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 楼玉宇,高 处 /不 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 娟。 què qiónɡ qǐ chán shēn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再读诗歌:读通,理解重要词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趁兴写了这篇《水调歌头》,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你从词前小序中读出了什么 怀念弟弟子由,但从“兼”字可知词人写这首词不只是怀念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端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现在是哪一年。 宫阙:宫殿。 夕:晚。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砌成的楼宇,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月宫)哪里比得上热闹的人间。 何似:哪里比得上。 2.在上片的问天中,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 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 词人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现出豪放的气概。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词人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 但他最终没有去,原因是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