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 10 地下水 / 编号:23970534

【教学评一体化】3.10《地下水》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28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水体,模拟,地下水,形成,湖泊,海水
预览图 0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究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分布、形成及水资源保护,建立对水资源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二、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11.1自然资源 ②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学业要求: 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概况和主要水体类型。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知道矿产、淡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自然资源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具备收集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树立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河流与湖泊》识别水体差异:观察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它们的不同之处。 模拟形成实验: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并解释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 了解水源与水库:认识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等汇入河流湖泊的方式,交流水库的用途。2《地下水》区分水体类型:明确地表水(河流、湖泊等)与地下水(泉水、井水等)的区别,认识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探究井水形成: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容器+碎石+沙子),模拟并解释井水的形成与补充过程。 认识地下水保护: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探讨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3《海洋》认识海洋规模与水源: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探究海水成分:用淡水和模拟海水做蒸发实验,观察残留物质并尝味(安全前提下),推测海水含盐分。 模拟海水淡化:用盆、小碗、保鲜膜等模拟海水淡化过程,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与意义,阅读海水淡化技术资料。4《珍惜水资源》理解淡水重要性: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生产的关键作用。 体验淡水有限性: 用1升水模拟地球总水量,量取不同比例的水直观感受淡水资源占比; 模拟“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场景(盆装水模拟供水、取水过程)。 掌握节水方法: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式,写出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节水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从学生熟悉的河流、湖泊切入,逐步拓展到地下水、海洋,最后落脚于水资源保护,符合“从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兼具生活性与环保教育价值。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落实 “认识水体、探究形成、树立保护意识”的课标要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关系 作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内容,承接前序单元对地球物质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天气、气候” 等学习奠基;与“土壤”“固体液体”等单元关联,体现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如水体与土壤渗透形成地下水)。 (四)次级主题逻辑 按“地表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体→最大水体(海洋)→水资源保护”的顺序,从“水体类型与形成”到“水体价值与保护”,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水资源认知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生活感知,但对水体分类、形成原因(如地下水产生)、海水含盐等知识较模糊;有初步节水意识,但对“淡水资源有限”的科学依据及具体节水方法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模拟实验,适合通过直观探究建构知识。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