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比较不同物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比较,发现相同和不同”活动,能比较物体颜色、形状、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的特征,知道找出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是认识物体的一种方法,对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有兴趣。 2.科学思维、探究实践:通过“比较卡纸和砂纸”活动,能根据表格的提示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利用感官和工具比较物体的外部特征,发现物体间的相同与不同,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有细致观察的意识。 3.态度责任:通过“比较身边的物体”活动,能自主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身边物体的相同和不同,有主动关注身边物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特征的比较。 难点:利用感官和工具进行比较,发现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资源 1.学生活动资源:卡纸、砂纸、放大镜、文具和身边的物体等。 2.教师演示资源:放大镜、各种卡纸和砂纸等。 3.活动任务单和自制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I:比较,发现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回顾:物体的各种特征。 2.观察与交流 (1)交流:分不清《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的原因。 (2)交流:区分《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的方法。 (3)观察:《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 (4)交流:《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的相同和不同 3.活动小结:找出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是认识物体的一种方法。 *回顾上节课内容,巩固“颜色、形状、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都是物体的特征”并进行板书,为学生后续寻找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提供支持。 *创设区分《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的情境,引导学生说说难以区分的原因。 *以“怎么区分它们?”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科学》课本和《活动手册》,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共同梳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认识比较是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一种方法。 活动Ⅱ:比较卡纸和砂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观察与思考 (1)观察:“清明上河图”图片。 (2)思考:用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清楚“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观察与体验 (1)观看:使用放大镜的视频。 (2)思考:放大镜和物体之间哪个距离才是最适合的观察距离? (3)体验: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文字等的细微特征。 3.观察和交流 (1)观察:比较卡纸和砂纸,找出它们特征的相同和不同。 (2)记录:完成课本第30页的记录表。 交流:卡纸和砂纸的相同和不同。 4.评价与反思 (1)根据自己的表现完成评价。 (2)反思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 5.活动小结:利用感官和工具进行比较,我们能发现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自身感官能力不够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感官进行观察,如放大镜。 *以“如何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指导学生将放大镜贴近物体,调节它和物体间的距离,直到能看清楚,提醒学生轻拿轻放。 *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除颜色、形状、软硬和表面粗糙程度还可以从轻重、气味等方面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用“ ”来记录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展示放大镜下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一组砂纸,加深对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认识。 *组织学生根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活动表现。 活动Ⅲ:比较身边的物体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观察与交流 (1)观察:选择《活动手册》“比较身边的物体”中的两个物品,并进行观察比较。 (2)记录:用“ ”来记录两个物体特征的相同和不同。 (3)交流:用句式描述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特征差异。 3.活动小结:运用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身边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4.课堂小结:比较是一种认识物体的一种好方法,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比较,能让我们发现物体间的相同和不同。 *组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