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9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河流与湖泊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以河流与湖泊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水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和问题,帮助学生区分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明确它们的流动性和人工属性;接着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地形和水源的作用;最后结合中国大运河和水库的实例,拓展学生对人水关系的认识,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可能见过家乡的小河、湖泊等,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不清楚河流、湖泊的形成、特征及重要作用。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交流能力,适合通过直观教学和互动探究开展学习。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准确区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知晓其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作为水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能依据模拟现象解释自然水体的形成原因。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模拟“降水”等探究活动,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记录模拟现象。 态度责任:了解中国大运河等人类水利工程的价值,认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河流与湖泊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湖泊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水体能区分河流/湖泊等水体特征(流动性、形态)能基本能不能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能规范完成模型实验并记录现象能基本能不能能从实验中归纳地形-水体的因果关系能基本能不能应用迁移能举例说明人工水体的功能(如水库)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水体教师活动1 1.播放一段包含河流奔腾、湖泊平静、池塘小巧、水库壮阔等画面的短视频,提问:“视频里展示了哪些水体?大家能分辨出来吗?”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交流对河流、湖泊的初步印象,如 “河流很长,水在流动”“湖泊很大,水比较平静” 等。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水体的生活认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观察比较,区分特征教师活动2 1.展示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并尝试区分。 师: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的水体。 2.播放视频《天然水域和人工水域》 发放 “水体特征观察表”,引导学生从形态、水体流动性、形成方式(天然 / 人造)等方面进行比较。 3.巡视小组观察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如 “河流的水是怎么流的?湖泊的水有这样的流动吗?” 4,请小组代表分享观察结果,总结不同水体的特征。 强调河流是流动水体,湖泊、池塘多为天然静水水体,水库是人造静水湖泊。 5.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湖泊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学生活动2 小组合作观察,填写 “水体特征观察表”,围绕特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不同观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不同水体的特征。环节三:模拟实验,探究形成教师活动3 1.自然界中的河流与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通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