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1 开启化学之门 教学目标 1 .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认识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知道化学变化的特征。 2. 能从物质变化的视角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在体验和认识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初步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卷调查】 1 . 形容你眼中的化学是怎样的,如神奇的、实用的、 。 2. 你知道屠呦呦、侯德榜、卢嘉锡这几位化学家及他们的相关成就吗? 你还了解其他的化学家吗? 。 【完成问卷】 引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初步思考。 【趣味实验】大象牙膏。 【活动一】认识物质的变化。 【讲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这些物质在不断变化,有时候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有时候是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变化。 【合作完成实验】 【聆听、思考】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从物质组成角度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 1 —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 实验 1 水的沸腾。 实验 2 维生素 C泡腾片放水里。 【提问】实验 1、2 的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说明理由。 【实验探究】 实验 3 镁带被剪断。 实验 4 镁带燃烧。 【提问】实验 3、4 的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说明理由。 【提问】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视角,如何对上述 4个实验中的变化进行分类? 【归纳】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生成与原来不同的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 【讨论分析】实验 1 中液态的水经沸腾变为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又冷凝回液态的水,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实验 2 中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产生气泡,但在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大量的冷凝水,说明气泡不是水,而是一种新产生的气体。 【观察、记录】 【讨论分析】实验 3 中镁带剪断后被分成小段,镁带发生了形状的变化;而实验 4 中镁带在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粉末,是一种不同于镁带的新物质。 【分析】实验 1 和 3 中的变化,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实验 2 和 4 中的变化,都生成与原来不同的物质。 【活动二】判断物质的变化。 【过渡】结合活动一中的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实验探究】 实验 5 往石灰水中吹气。 实验 6 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滴在 pH试纸上。 【归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会伴随着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和颜色变化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发生化学变化。 【观察与思考】完成教材第 5 页“观察与思考”。 【思考】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并回答】热水袋中的水还是水,属于物理变化。观察到暖贴中的物质变红色,与原来物质不同,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常见的化学现象,分析、归纳认识化学变化。 — 2 —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归纳】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生成与原来不同的物质的变化。 【演示实验】蜡烛燃烧。 【归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观察、分析】 【活动三】认识物质的性质。 【讲述】为判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有很多,我们也需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梳理并分类,以便后续的研究。 【提问】在之前观察的变化过程中如维生素 C泡腾片放水里、镁带燃烧,通过这两个实验能体现出相应物质的哪些性质? 【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