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唯物史观)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研读史料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 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 二、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的生平 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 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 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楚国人 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 著作:《老子》(《道德经》)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主张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 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孔子 名字: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鲁国人 经历: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主张 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主张:(1)核心思想:“仁”。 (2)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此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任务三: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为什么梁启超说“孔子之教育俟百世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