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新教材变化 1.2024版七年级新教材在单元主题、课时标题、每课小标题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如第5课标题变为《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调整为第3目; 2.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5课新增了《国语.齐语》对铁质农具的记载、知识拓展《弥兵大会》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5课引语旁配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等文物图片,使历史更加生动。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地图、研读史料、讲成语故事等学生活动,了解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理解霸业兴替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表格梳理法、研读史料法、识读地图图片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王室衰微 1.周朝的更替 任务一:阅读教材内容(包括小字在内),梳理周朝的更替。 犬戎灭西周与平王东迁 春秋的由来:《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2.王室衰微的表现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试着写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3.周王地位的变化 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自周平王东前后,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这。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篮,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材料:平王之时(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明确:地位变化: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并竞相称霸,操纵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原因 任务一: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现象产生的原因。诸侯争霸为什么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戎、狄、蛮、夷等民族与中原各国有斗争,打着“攘夷”的旗号充当保护者的角色,能赢得中原各国的认同。 2.春秋五霸———齐桓公 任务二:识读地图,阅读教材说出春秋时期先后称霸中原的诸侯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春秋争霸形势图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材料:管仲相(辅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