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 湘艺版(2024) / 二年级上册(2024) / 第五课 情境表演 / 牧歌 / 编号:24037269

【新教材】湘艺版(2024)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牧歌》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日期:2025-10-11 科目:小学音乐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音乐,歌曲,草原,牧歌,教学,情绪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情境表演》第2课时《牧歌》 【教材分析】 《牧歌》是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情境表演》第2课时唱歌课。《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同名长调民歌改编而成的。原民歌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改编后的作品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深化了原曲的抒情意境,生动展现了草原的诗情画意与牧民的真挚情感,不仅在国内广受喜爱,也是外国合唱团青睐的中国作品。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展悠扬、静谧深远的情绪,识别蒙古族长调宽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等特征,体会无伴奏合唱中和声色彩的丰富变化与“诗画交融”的音乐美感。 (二)艺术表现 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哼唱主旋律,把握长音的气息支撑与下滑音的韵味,尝试参与多声部简易合唱,做到声部和谐,传递歌曲的抒情意境。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歌曲意境创编简单的肢体语言(如模拟草原起伏、羊群漫步),或用绘画形式展现音乐中的画面,尝试用“哼鸣”等方式为旋律配简易和声衬托。 (四)文化理解 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草原生活的关联,知晓瞿希贤改编民歌的创作思路,理解民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风格与无伴奏合唱的和声美感。 2. 用连贯的气息与抒情的情绪哼唱主旋律,理解歌曲的意境内涵。 (二)教学难点 1.把握长音的稳定气息支撑与音准,准确演唱旋律中的装饰音与音程起伏。 2. 体会多声部合唱中的和声关系,在简易合唱中保持声部独立与和谐。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播放《牧歌》引子片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好像看到了很大的草原,还有淡淡的雾气,特别安静。 教师:大家的感受真准确!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草原的清晨。再看这些图片(展示草原、白云、羊群、蒙古包),这是谁的家乡?他们日常会做什么呢? 预设:是蒙古族牧民的家乡!他们会在草原上放羊、唱歌。 教师:没错,蒙古族牧民爱用歌声赞美家乡,这种在放牧时唱的歌叫“牧歌”。今天我们学的《牧歌》是由作曲家改编的经典作品,猜猜它会用怎样的旋律讲述草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听听它到底唱了草原的哪些美景吧。 书写板书《牧歌》。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的速度是稍慢,情绪是抒情的,歌曲生动描绘了草原的辽阔美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