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教我的歌》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经典艺术歌曲,收录于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本单元以母爱为主题,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这首歌曲旋律婉转起伏,情感深沉内敛,以回忆的视角诉说了童年时母亲教唱歌谣的温馨场景,以及母亲“隐约闪着泪光”的感人画面。歌曲采用行板速度,旋律线条中大量运用级进与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音乐语言细腻而富有表现力。通过本课欣赏,学生将初步接触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深切怀念之情,并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听觉认知。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聆听能力,能够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但对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尚浅。他们对于“级进、跳进”等旋律概念较为陌生,对欧洲古典音乐风格接触较少。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对母爱有直接的体验,但可能难以理解歌曲中“怀念”这种复杂情感。因此,教学需要通过具身参与(如画旋律线)、对比聆听和情境创设等方式,将抽象的旋律概念和情感体验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音乐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忧伤、怀念的基本情绪,并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辨别旋律进行中的级进与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 2.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模唱歌曲主题旋律,并尝试用合适的肢体动作(如挥手)来表现旋律中的大跳音程。 3.能根据音乐情绪展开联想,为音乐选择合适的画面或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或表现。 4.知道这是一首捷克作曲家创作的歌曲,了解其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初步感受欧洲艺术歌曲的典雅风格,理解不同文化中对母爱的表达是相通的。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歌曲表达的怀念与感恩之情,能听辨并感知旋律线条的起伏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旋律的级进、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与音乐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部分 1. 回顾前两课内容,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2. 根据歌名进行预测和想象,自由发言。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用《妈妈格桑拉》祝福妈妈幸福,用意大利的《妈妈》热情赞美妈妈。今天,我们要听一首不一样的‘母爱’之歌,它来自遥远的捷克,歌名是《母亲教我的歌》。 2. 提问引导: 师:猜一猜,这首歌可能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情绪会和前两首一样欢快吗? 学生能否联系已有知识,并对新课题产生好奇与期待。 目标1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把握基调 1. 安静、完整地聆听歌曲,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分享感受:“优美的、深情的、有点想念的、忧伤的…” 2. 初步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听觉印象。 活动二:探究旋律,感知特点 1. 初次画线:用手指在空中随音乐画旋律线,直观感受旋律的起伏。 二次画线与辨别:在教师引导下,尝试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