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小屋》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 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 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一首旋律轻快、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其核心音乐动机“叮咚”模拟了门铃声或钟声,充满了童趣和画面感。歌曲结构规整,为学习音乐要素(特别是力度记号f/p)和开展多声部实践提供了绝佳素材。本课将在学生已能初步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深化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重点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多声部发声练习,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此起彼伏”的叮咚声,从单一的旋律演唱过渡到丰富的和声感知,实现从“唱会歌”到“唱好歌”的升华,并为后续更复杂的合唱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节奏感和音高概念,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音乐小屋》的主旋律。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音乐游戏和合作活动有浓厚兴趣。然而,这是他们首次系统接触多声部演唱,在听觉上难以同时处理两个声部,在演唱中极易出现“跟跑”现象(即一个声部被另一个声部带跑),声部间的协调与均衡是最大的挑战。因此,教学需通过梯度式的练习、形象的比喻和有效的指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多声部思维与合作意识。 二、学习目标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音乐小屋》欢快活泼的情绪,以及由重音记号和附点节奏带来的韵律感。 2.能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准确地表现“叮咚”处的重音,尝试用简单的肢体律动表现音乐。 3.在三声部合唱练习中,节奏稳定准确,并能够相互倾听、配合。 4.通过“音乐小屋”的意象,感受音乐如同一个充满快乐与惊喜的空间,激发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音乐小屋》。 学习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感知重音记号带来的韵律感 导入部分 1. 被情境吸引,产生学习兴趣。 2. 用“叮咚”一词和拍手的方式,模仿教师的强弱对比,初步建立重音概念。 1. 情境创设: (出示音乐小屋图片) 师:同学们,森林里藏着一间 会唱歌的小屋,想进去看看吗?不 过,我们需要用特定的‘敲门声’ 才能叫醒它。 2. 重音感知游戏: 师:听,它的门铃是这么响的 ‘叮(重)咚’。第一个字要稍微 用力、清楚,像这样(示范)。请 你来模仿。 教师用拍手表示:强 弱。 学生能否在模仿中初步表现出声音的强弱区别。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音乐小屋》欢快活泼的情绪,以及由重音记号和附点节奏带来的韵律感。 2.能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准确地表现“叮咚”处的重音,尝试用简单的肢体律动表现音乐。 4.通过“音乐小屋”的意象,感受音乐如同一个充满快乐与惊喜的空间,激发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新知新学 活动一:发声练习 1. 进行发声练习,努力做到声音集中、短促,并突出重音。通过多次练习,打磨声音。 活动二:初听歌曲 安静聆听,找出“叮咚”这个核心象声词,并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活动三:分句模唱,解决难点: 1.聆听和观察说出:节奏一样,音高一个高,一个低。我们还要注意重音记号下边的“叮”字要唱的坚定有力。 2.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