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声叮叮当》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 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 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钟声叮叮当》是一首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为6/8拍,大调式,营造了钟声回荡、轻松愉悦的音乐形象。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行模进,结构清晰。歌词中的“叮叮当”生动地模拟了清脆的钟声。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二声部的写作手法———装饰性支声复调”。两个声部绝大部分时间齐唱同一旋律,但在第一声部的长音处,第二声部并未一同等待,而是演唱一个精巧的、波浪形的“装饰音群”,将停滞的瞬间转化为流动的旋律线,随后两个声部再度汇合。这种“同—分—同”的声部关系,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是培养学生感受旋律变化、声部协作与音乐流动感的绝佳载体。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歌曲的齐唱部分,并对“在主旋律长音处,另一个声部加入变化”这种合作方式有了初步体验。然而,对于结尾处两个声部要唱出完全不同且方向相反的旋律,他们将面临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学会在唱好自己旋律的同时,聆听并信任伙伴,感受两条旋律线如何像拉开幕布一样,在反向运动中共同将歌声推向高潮,这对他们的专注力、音准和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习目标 1.能感受歌曲中声部合作带来的丰富变化,体会齐唱的统一、长音处点缀的灵巧以及结尾处声部反向进行所带来的推动力与结束感。 2. 能用和谐的声音完成齐唱,能准确地在长音处进行声部配合,并能在结尾句通过力度的渐强,表现出音乐走向高潮并圆满结束的效果。 3.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声部的合作与分离,加深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与表现。 4.通过歌曲,感受合唱中声部合作的魅力,理解音乐家如何通过巧妙的声部设计来表达情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完整而富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学习难点:在结尾句,两个声部在演唱方向相反的旋律时,能保持音准稳定、节奏一致,并和谐有力地结束。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 1. 安静聆听,辨别声音,自由回答“钟声”,并描述感受(如:庄严、清脆、悦耳)。 2. 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准备聆听新歌。 1. 音响导入:(播放一组不同的钟声音频:教堂大钟、学校铃声、八音盒钟声)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课堂!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这些是什么声音?它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 情境创设: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这些都是钟声。今天,有一群来自澳大利亚的‘音乐钟’想和我们交朋友,它们正唱着歌向我们走来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好听的《钟声叮叮当》。 学生能否专注聆听,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1.能感受歌曲中声部合作带来的丰富变化,体会齐唱的统一、长音处点缀的灵巧以及结尾处声部反向进行所带来的推动力与结束感。 2. 能用和谐的声音完成齐唱,能准确地在长音处进行声部配合,并能在结尾句通过力度的渐强,表现出音乐走向高潮并圆满结束的效果。 4.通过歌曲,感受合唱中声部合作的魅力,理解音乐家如何通过巧妙的声部设计来表达情感。 新知新学 活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