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妈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妈妈格桑拉》是一首具有藏族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通过“格桑花”象征母爱,以淳朴的旋律和拟人化歌词(如“风雪不怕”)传递对母亲的感恩与依恋。歌曲结构规整,节奏舒缓,适合三年级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表达深情。教学中可结合歌词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母爱,并通过分句模唱、律动体验强化情感表达,初步建立音乐与情感关联的能力。 《妈妈》这首经典意大利作品以流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赞颂母爱,展现了欧洲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其音乐线条悠长,情感饱满,能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男高音饱满的音色与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教学中可侧重引导学生对比中外音乐中“母爱”主题的共通性,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同时通过旋律起伏体会歌曲的情感张力。 《母亲教我的歌》作为德沃夏克的代表作,这首歌曲以细腻的旋律和略带忧郁的色调,回忆童年时母亲教导的温情场景。音乐中柔和的节奏与丰富的和声变化,传递出怀念与感恩交织的复杂情感。欣赏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乐句的连贯性与音色变化,理解音乐如何通过速度、力度表现情绪,同时渗透亲情教育,衔接“乐句”知识点的实践感知。 本单元将“乐句”、“男高音”、“女高音”这三个音乐基础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作品聆听与感知中。“乐句”的学习通过《妈妈》等作品的旋律线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同说话一样,是由一个个有停顿、有气息的句子构成的;“男高音”和“女高音”则通过对比欣赏意大利歌曲《妈妈》与之前学过的童声或女声演唱,引导学生辨别不同人声音色的高低与特质。这种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听辨与分析能力。 二、内容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并非将几个关于“妈妈”的作品简单罗列,而是构成了一个“由情感主线贯穿、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1. 情感主线的统一与深化 所有教学内容都由“母爱”这一核心情感主题紧密串联。学生首先通过演唱《妈妈格桑拉》,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体验和表达对妈妈的爱,建立了真挚的情感基础。随后,在欣赏环节中,情感视角从“自我表达”转向“聆听他人”,感受意大利孩子对妈妈热情奔放的赞美(《妈妈》)以及捷克作曲家对母亲深沉内敛的怀念(《母亲教我的歌》)。这种从“表达”到“共情”的过渡,使得“母爱”主题不再单一,而是变得立体、丰富且国际化,深刻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 知识与技能在作品中的有机融合 本单元的知识点(乐句、人声分类)没有孤立呈现,而是巧妙地镶嵌在具体的欣赏作品之中,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感知和理解。 意大利歌曲《妈妈》的旋律气息悠长,线条非常连贯,其结构本身就是感受“乐句”的完美范例。同时,这首作品经典的男高音演唱版本,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男高音”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音色的听觉记忆。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知识要点高度匹配。 《母亲教我的歌》这首歌曲的乐句同样清晰且富有歌唱性,但其情感更为细腻,旋律中蕴含的回忆与思念,恰好可以通过“乐句”的连贯演绎来传递。学生在进一步强化“乐句”概念的同时,可以对比聆听女高音柔和、圆润、抒情的音色。这便自然地引入了“女高音”的概念,并与前一首的“男高音”形成对比,帮助学生初步分辨不同人声分类的特点。 3. 教学功能的互补与递进 《妈妈格桑拉》是“体验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情感输出的主要载体。 两首欣赏曲目是“感知与知识双翼”:它们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乐句”和“人声分类”这两个知识点的具体听觉载体。两者一外一中、一热情一含蓄、一男高一女高,形成了完美的对比与互补,共同支撑起学生的音乐认知架构。 本单元的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统一的情感主题吸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