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 / 人教版(2019) / 必修 美术鉴赏 / 第二单元 中国美术鉴赏 / 第6课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 编号:24212980

第6课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2课时:宗教雕塑) 课件(23页PPT) 教学设计、高清作品图、课堂框架、拓展学习-高中美术人教版

日期:2025-11-11 科目:高中美术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石窟,云冈,雕塑,北魏,佛教,中国
预览图 0
(课件网) (第2课时:宗教雕塑) 第6课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龙门石窟 古人信“灵魂不灭” 形成“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为逝者“继续生活”配置一切 ———随从、坐骑、器物、守护 课堂回顾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霍去病墓封土 与陵墓雕塑不同,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为题材,反映了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墓葬雕塑是为一个人的来世服务 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则是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 莫高窟 龙门石窟 晋祠圣母殿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二、宗教雕塑 佛教雕塑大量保存于石窟寺中。石窟寺开凿于山崖上,在中国始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代陆续开凿,遍及南北各地。其中规模大、窟龛多、艺术成就高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等。它们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第45窟·释迦牟尼佛龛群像 云冈石窟·释迦牟尼佛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大足石刻·养鸡女 甘肃·十六国—元 壁画+彩塑中心、经变叙事多元 外来化风格造像 山西·北魏 河南·北魏晚—唐 重庆·晚唐—南宋 巨型石雕、厚重衣纹、方阔面相 早期外来风格鲜明,趋向汉化发展 贴体薄衣、法相规范,皇家供养强化汉化风格,礼仪化 崖壁群雕,生活伦理与因果教化 儒释道合流,逐渐生活化 (风格从“外来—汉化—礼仪化—生活化”逐步演进) 四大石窟 以规模、保存与艺术成就著称的四处中国佛教石窟群———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壁画最为宏富、彩塑体系完整,保存时间跨越千年。 云冈石窟 被誉为“中国佛教造像外来范式的高峰” 北魏皇家主导、巨型石雕群气势宏大,早期受西域/印度影响明显。 龙门石窟 被誉为“汉化成熟范式的典型” 北魏晚期至唐代持续营造、皇家供养,完成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与礼仪化定型。 麦积山石窟 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泥塑彩绘保存量大、体态纤丽、栈道连蜂窝窟。 云冈石窟是由北魏皇室开凿的第一座大型石窟。其中第16窟至20窟中的五尊主体佛像象征了北魏的五世帝王,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云冈石窟 第20窟 第19窟 第18窟 第17窟 第16窟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第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由高僧昙曜在北魏文成帝时奉诏开凿,为云冈最早的皇家石窟群。五窟皆以巨型坐佛为主,体量宏伟、面相淳厚,衣纹兼具犍陀罗与龟兹因素并趋于中原化,呈现云冈早期由胡风向汉化过渡的风格。 昙曜五窟(第16-20窟)主尊佛像 主尊佛像高大,端坐在椭圆形的窟内,给礼拜者以心理上强大的压迫感和权威感,由此令其联想到皇权的威严。 为什么会有“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说法呢? 佛教把理想君主看作佛的化身,北魏复兴佛教,需神圣合法性来团结胡汉、稳政权。于是用昙曜五窟的巨像把佛身与帝身绑定,形成“皇帝就是当今如来”的观念。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像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像 虽然石窟造像的模式是从南亚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从这些雕像中仍能看到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优良传统。 菩萨弥勒立像-大都会博物馆 西王母画像石拓本(局部)-大英博物馆 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主佛身着印度式披帛,写实造像且保留了犍陀罗原型的自然感。 造像强调对称、端庄、量感,与秦汉礼制美学一脉相承。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中国的石窟艺术集中在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区? 为什么中国的石窟艺术集中在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区? 传播与区位:甘肃处丝绸之路要冲,佛教、商旅、僧团在此汇聚;山西、河南分别临近北魏平城与洛阳等政治中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