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 文学 / 《诗经选》 / 编号:24224465

初中语文拓展阅读《诗经》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29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诗经,内容,手法,诗歌,表现,歌谣
预览图 9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课件网) yu wen 诗 经 课文标题在此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初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yu wen 目录 02 03 04 01 解构《诗经》:"风雅颂"的内容世界 品读《诗经》:"赋比兴"的艺术密码 追溯《诗经》:从实用到圣典的旅程 初识《诗经》:从歌谣到经典的诞生 05 感悟《诗经》:流传千年的学习价值 06 总结与互动:诗韵永续的回响 初识《诗经》———从歌谣到经典的诞生 01 什么是《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汉代被尊为“六经”之一 收录了160篇民间歌谣、105篇官方乐诗 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500年) 篇数:305篇(又称“诗三百”) 什么是《诗经》 核心定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名称由来:最初仅称"诗",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什么是《诗经》 起源: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期人们用歌唱抒发喜怒哀乐,或用于酬神作乐,最初口口相传,是"多人的智慧"结晶。 收集与整理:乐工负责收集天下歌谣(包括民间徒歌和贵族乐歌),整理后供贵族祭祖、宴饮等场合使用。 成书:战国时期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亡失,流传下来的305篇唱词最终形成《诗经》。 解构《诗经》———"风雅颂"的内容世界 02 《诗经》内容(按诗歌的用途和来源划分) 风:地方之声(民间歌谣),共160篇 雅:朝廷之音(官方乐诗),共105篇 颂:宗庙之乐(祭祀乐歌),共40篇 《诗经》内容 "风"———最鲜活的民间百态 核心特点:记录各地风俗与百姓生活,语言质朴,情感真实; "雅"———王朝兴衰的镜像 核心特点:分为大雅、小雅,多为王室宴饮、朝政劝诫之作,反映王政废兴; "颂"———祭祀典礼的庄重赞歌 核心特点: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内容多为歌颂祖先与神灵,风格庄重肃穆。 任务:诗歌卡片,分类配对 卡片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卡片②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卡片③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小组讨论2分钟,区分卡片对应《诗经》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品读《诗经》———"赋比兴"的艺术密码 03 "诗经六义"与表现手法 概念厘清:"风雅颂"是内容分类,"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 通俗类比:如果把诗比作画画,"风雅颂"是不同主题的画作(风景、宫廷、祭祀),"赋比兴"是不同的绘画技巧(工笔、比喻、写意)。 "诗经六义"与表现手法 赋 :意为铺陈,指直接叙述或描写事物,不加修饰。 它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即比喻、类比。 通过类比表达抽象内容,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兴 :意为借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 它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常见于诗歌开头。 "诗经六义"与表现手法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鼠》) 小组讨论2分钟,例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说明理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 赏析选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六义"与表现手法 手法分析: 兴:以"蒹葭""白露"的秋景引发思念之情 重章叠句:三章反复咏叹,强化追求不得的怅惘心境 情感解读:描绘了对"伊人"的执着追寻,意境朦胧优美,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追溯《诗经》———从实用到圣典的旅程 04 《诗经》———从实用到圣典的旅程 感悟《诗经》———流传千年的学习价值 05 感悟《诗经》———价值探讨 《诗经》流传至今,已过去两千多年,现在的我们依然在学习,为什么? (试从《诗经》的价值谈谈) 1、文学价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