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描写”写作28法 写食物的核心就是: 抓细节、用感官、带情感。不用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书面语,也不用堆复杂的词汇,把自己看到的(颜色、形状)、听到的(声音)、闻到的(香味)、尝到的(味道)、摸到的(触感)如实写出来,再结合一点场景、回忆或者互动,食物就会变得生动又有温度,比如作家汪曾祺写食物。 我们写作中涉及到食物时,比如写妈妈做的菜,可以用 “情感绑定”+“制作过程还原”;写路边摊的小吃,可以用 “场景融入”+“听觉动态描写”。多观察生活中的食物,做饭时多留意食材的变化,吃饭时多感受味道和口感,慢慢练习,就能写出生动的食物描写,让读者看着文字就流口水,想起自己吃过的同款味道。最动人的食物描写,永远是真实、接地气、带着温度的,因为食物本身就是生活的烟火气,写食物,就是写生活。 一、视觉静态描写 就是写食物静止时的样子,抓颜色、形状、纹理这些看得见的细节,让读者一眼就能在脑子里 “画” 出这道菜。 举例 刚蒸好的白馒头端上桌,一个个胖乎乎的,像小胖子挺着圆肚子。表皮光滑得像刚剥壳的鸡蛋,带着一层淡淡的米白色光晕,顶端鼓着个小小的圆头,还留着蒸笼布印下的细小花纹,没裂开一点缝,看着就扎实又可爱。 解析 这个方法不用复杂词汇,重点是 “抓具体细节”。不说 “馒头很圆”,说 “像小胖子挺着圆肚子”;不说 “表皮光滑”,说 “像刚剥壳的鸡蛋”,再补上 “蒸笼布的细小花纹” 这种小细节,读者立马就能想象出馒头的样子,比单纯说 “好看” 管用多了。 二、听觉动态描写 写和食物相关的声音,不管是烹饪时的声音,还是吃的时候的声音,用声音带动画面,让描写有 “动感”。 举例 煮面条的时候,水在锅里咕嘟咕嘟冒泡,冒着细密的白泡往上涌。面条下进去的瞬间,汤水哗啦一下翻涌起来,面条在水里打着旋儿,发出细细的滋滋声;煮到八九分熟时,用筷子挑起,面条相互摩擦,发出顺滑的沙沙声;咬下去的那一刻,面条吸饱了汤汁,在嘴里发出轻轻的 “吸溜” 声,连汤汁下咽都带着淡淡的咕噜声。 解析 声音是最能调动情绪的,写食物加上声音,就像让读者 “听着吃”。比如 “咕嘟咕嘟”“哗啦”“吸溜”,这些拟声词不用刻意找,都是平时做饭、吃饭时能听到的,直白写出来,画面感立马就出来了,比光写 “面条煮好了” 生动 10 倍。 三、嗅觉分层描写 不笼统说 “很香”,而是分层次写香味的变化,比如刚下锅的香、煮到一半的香、出锅后的香,让香气有 “递进感”。 举例 妈妈炖红烧肉,刚把冰糖倒进锅里,就炒出了焦香,带着点甜丝丝的味道,不浓但很勾人;接着把五花肉倒进去煸,油脂慢慢冒出来,肉香一点点散开,浑厚又扎实,不像糖香那么飘,而是沉在空气里;最后加酱油、八角、桂皮,盖上锅盖炖半小时,酱香、香料香裹着肉香,一层一层往鼻子里钻,先是鼻尖闻到甜香,再是喉咙里尝到似有若无的咸香,连隔壁邻居都能顺着香味找上门来。 解析 香味是抽象的,分层写就能让它变具体。比如先写糖香,再写肉香,最后写混合香,每种香的特点不一样,读者能跟着文字 “一步步闻到香味”,比单纯说 “红烧肉真香” 更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站在厨房门口。 四、味觉递进描写 写吃食物时味道的变化,从第一口到咽下去后的回味,分步骤写味觉感受,让读者跟着 “尝味道”。 举例 吃酸菜鱼,第一口夹起鱼片,入口是淡淡的酸菜酸香,带着点鱼汤的鲜;牙齿咬下去,鱼片的嫩裹着汤汁,咸鲜的味道漫开,不重也不淡;咽下去之后,喉咙里泛起一点点麻和辣,不刺激,而是温温柔柔的,最后嘴里还留着鱼肉的甜和酸菜的香,越回味越想吃。 解析 很多人写味道只说 “咸鲜可口”,太笼统了。味觉递进就是让味道 “有过程”,从入口的第一感觉,到咀嚼时的味道,再到回味的余味,一步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