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同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风貌,感受了它的雄伟与庄严。 今天,我们将走近碑座四周那十幅气势恢宏的汉白玉浮雕,开启一场深入的历史对话。 素养目标 1.能阐述纪念碑关键信息及浮雕内涵。 2.掌握文中说明方法与顺序并运用。 3.体会文中语言表达情感的作用。 4.感悟纪念碑的精神价值,激发爱国情。 教学重点 1.明晰纪念碑结构、浮雕内容及文章说明方法与顺序。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纪念碑蕴含的精神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第1课时 任务一 课前预习检测 积累文学知识 任务二 整体感知 初识纪念碑 任务三 确定参观路线 绘制思维导图 任务四 介绍纪念碑文 抒发崇敬之情 第2课时 任务五 理清浮雕顺序 理解历史脉络 任务六 品析介绍技巧 学习说明方法 任务七 感悟碑文主题 传承英雄精神 理清浮雕顺序 理解历史脉络 任 务 五 默读课文7-10段,说说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十幅浮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销毁鸦片烟 1839年 金田起义 1851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东)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细节描写、动词 武昌起义 1911年 五卅运动 1925年 南昌起义 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 (西)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之北 1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西之北 7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9年 解放全中国 北之中 9 胜利渡长江 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北之东 8 热烈支援前线 北之西 10 欢迎慰劳解放军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 南 西 东 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支援前线 抗日敌后游击战 销毁鸦片烟 八一南昌起义 五卅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武昌起义 金田起义 根据第7—10段的内容,画出浮雕的分布图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浮雕的? 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空间:东-南-西-北 时间:(1839~1851年)-(1911~1925年)-(1927~1945年)-(解放战争) 东、南、西、北的顺序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 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同:介绍浮雕时一般都是从时间(包括地点)、画面、画面表现的意义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异: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笔法变化多样,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文章具体介绍每幅浮雕时写法上有何异同?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明确指出了纪念碑所要纪念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联系碑文想一想:为什么这块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