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九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编号:24301222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日期:2025-11-06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鲁迅,杂文,民族,我们,批驳,失掉
预览图 12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课件网) 九年级上学期 第四单元第18课 02. 初读与结构 03. 拆谬:击破悲观论 04. 立论:脊梁颂 05. 语言技法与总结 01. 导入与背景 CONTENTS 目录 导入与背景 01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这样一些话?它们像标签一样,时不时就会被贴在不同年代的人身上。比如——— “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00后、10后是‘垮掉的一代’!” “现在的孩子,整天就知道刷手机,吃不了苦!” 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默默认同,还是会立刻冒出一连串的反驳? 听了大家的反驳,我们可以知道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犯了一个错误———它用少数人的现象或表面的缺点,否定了整个群体的全部价值。 那么,请大家把思绪拉回到90年前。1934年,我们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就在那样一个关键时刻,当时的舆论场上,也流传着一个类似“今天XX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论调,这个论调就是——— 鲁迅杂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这样的声音尤其刺耳。 但是,无碍。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文学战士鲁迅先生会出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的驳论文,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他犀利的笔锋,一层层剥开错误论调的外衣,又是如何掷地有声地为我们树立起“中国的脊梁”! 三维学习目标 1、观点把握 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主张。 2、思路梳理 梳理论证思路,学习先破后立的结构。 3、语言品味 品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讽刺幽默的语言风格。 九一八事变 民族危机与悲观论调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事件: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随即攻占沈阳,东北沦陷。 影响: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内舆论场开始弥漫“中国必亡”的悲观论调,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提供了社会温床。 大文豪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鲁迅的作品以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著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 鲁迅与杂文 写作时间: 1934年9月25日,与时代危机同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战斗性。 定义: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文学色彩。 文体特点: 短小精悍、战斗性强、讽刺犀利,是回应社会谬误、介入民族命运的最锋利载体。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杂文,被喻为 “匕首” 和 “投枪” ,直刺旧社会的黑暗心脏。《且介亭杂文》 是鲁迅晚年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即收录于此。 驳论文:先破后立的逻辑艺术 驳论文是一种以反驳错误观点为主要目的的议论文 通过“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实现对错误观点的彻底清算和正确观点的有力确立。 破 批驳错误观点 驳论文 先破后立 立 树立正确观点 初读与结构 02 扫除阅读障碍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家谱(pǔ) 脊梁(jǐ ) 诬蔑(miè) 脂粉(zhī ) 摧残(cuī) 倘若(tǎng) 抹杀(mǒ) 笼罩 (lǒng zhào)玄虚(xuán) 慨叹(kǎi) 省悟(xǐng ) 切实(qiè) 前仆后继(pū) 初读感知与文章结构 第1–2段:引出错误论调 通过列举从“自夸”到“信国联”再到“求神拜佛”的现象,直接引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待批驳的靶子。 第3–5段:批驳“他信力”与“自欺力”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失掉的并非“自信力”,而是从未真正相信过自己的“他信力”,并进一步揭露当前正在发展着“自欺力”。 第6–8段:树立“中国脊梁”的正面形象 作者笔锋一转,以饱含敬意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