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 第1课 因地制宜 / 编号:23948679

2-1《因地制宜》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5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园林,因地制宜,自然,颐和园,理解,学生
预览图 2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人教版8上《因地制宜》教学设计 课题 因地制宜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识别颐和园手绘图中佛香阁、宝云阁等建筑形象,理解其与地形环境的视觉关联,解读 “因地制宜” 在园林图像中的体现。 艺术表现: 通过观察与标注建筑名称,提升对园林建筑布局的感知力,尝试用简单方式呈现园林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初步展现美术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遵循颐和园 “依势借景” 的理念,把握古典园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价值,形成对传统园林艺术的实践基础。 文化理解: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 “因地制宜” 的建造理念,认识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本土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北京颐和园 “金光穿洞” 美景切入,围绕 “因地制宜” 和 “依势借景” 展开。先借颐和园实例,介绍古典园林遵循自然地形建造的原则,展示万寿山、昆明湖及宝云阁、佛香阁等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设置分享游览园林经验、标注手绘图建筑名称的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园林艺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部分可能游览过园林或公园,对园林有初步感性认识,但缺乏对 “因地制宜” 设计原则的理性分析。他们已具备基础的观察和图像识别能力,不过对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深层关联理解不足。此阶段学生思维逐渐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但主动探究园林文化内涵的意识较弱,需通过任务驱动和实例分析引导其深入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 “因地制宜” 的核心建造法则,结合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及佛香阁等建筑实例,明确园林设计与自然地形、环境的融合关系。 掌握 “依势借景” 的园林设计手法,通过颐和园 “金光穿洞” 美景及建筑布局,感知借自然之景营造美感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分析,准确把握 “因地制宜” 原则在不同园林场景中的具体体现,避免对概念的浅层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深层关联,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形态观察,真正体会传统园林 “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金光穿洞” 视频) 导语:“同学们,刚刚视频里冬至时分的十七孔桥,桥洞被金光填满,是不是特别震撼? 大家知道这绝美的景色,可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古人在设计园林时用到了‘依势借景’的手法。那你们觉得‘依势借景’是什么意思?古人造园林时,到底是顺着自然山水建,还是找块空地从零开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因地制宜》这节课,解开这些疑问。” 观看 “金光穿洞” 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用 “金光穿洞” 的震撼视频开篇,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以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环节二: 新知讲解 (展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的图片) 引导:“大家先看看这四张图片,左边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不是感觉特别大气?右边的留园和拙政园,更显小巧精致。它们分别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虽然风格不同,但造园时都遵循着一个重要法则,接下来就来重点探究。” 园林建造的因地制宜 “同学们,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园艺师造园时都遵循‘因地制宜’的法则,简单说就是不改变自然原貌,依据地形和环境来建造。 大家看拙政园的俯视图,里面的太湖石、水、古木,都是顺着原来的地势保留下来的;再看颐和园万寿山,它南临昆明湖,西靠西山,古人就借着这样的自然地形,在山上筑高台、建楼阁,一点都不生硬地改动自然。”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跟着教师的思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