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美版2024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 课题 《印学话西泠》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以“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为主题,围绕西泠印社与篆刻艺术展开。教材首先介绍了西泠印社的创立背景(1904年,丁仁、王提等发起,首任社长吴昌硕)、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及其作为海内外金石篆刻研究中心的地位。接着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定义(集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历史发展(商周玺印→明代文人篆刻→明清流派),并通过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等作品示例,解析篆法、章法、刀法的艺术特点。教材还详细介绍了篆刻工具(刻刀、印床等)、印材(青田石、寿山石等)及治印步骤,并展示了引首章、落款章等应用场景与学生作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知,但对篆刻艺术接触较少。优势:具备基础的书法线条感知能力,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小组合作。不足:对金石文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空间布局(章法)和精细操作(刀法)经验不足。认知特点: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发展中,需通过直观图像、实物观察和简化实践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文化理解(西泠印社与篆刻的历史意义)、审美感知(章法疏密对比)、艺术表现(模拟治印步骤)、创意实践(设计个人印章)。 重点 1. 西泠印社的文化地位与“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2. 篆刻艺术三要素(篆法、章法、刀法)的辨识与理解。 难点 1. 篆刻章法中“疏密对比”的空间布局原理;2. 安全规范地使用简易篆刻工具(如橡皮章刻刀)完成基础刻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3分钟短片《西泠印社:湖上金石圣地》(含华严经塔、汉三老石室等景观),提问:“视频中这座百年社团为何被称为‘印学圣地’?”2. 展示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印章实物图片(教材图),引导观察:“印章上的文字与我们平时写的汉字有何不同?” 观看视频后小组讨论,尝试描述西泠印社的环境特点;观察印章图片,发现文字“弯曲、对称”的特点。 通过视听结合激发兴趣,建立“西泠印社—篆刻艺术”的关联,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模块1:西泠印社的历史脉络1. 呈现时间轴:1904年创立(丁仁等“四君子”)→1913年吴昌硕任社长→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入选非遗,结合教材第2段“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宗旨,提问:“为何西泠印社能成为海内外印学中心?”2. 展示汉三老石室图片(教材图),介绍《三老讳字忌日碑》的文物价值,强调“金石保存”的重要性。模块2:篆刻艺术的核心要素1. 篆法:对比教材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与简体字,分析篆书“随形就势”的特点(如“江”字水旁的曲线处理)。2. 章法:以“一月安东令”(吴昌硕,教材图)为例,用红色标注疏密区域,讲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原则。3. 刀法:播放微视频《篆刻刀法示范》(冲刀、切刀),展示刀痕效果差异(教材“边款拓片”图)。模块3:工具与材料实物展示青田石、寿山石标本(或高清图片),对比橡皮章材料,说明“明代石章普及推动文人篆刻发展”(教材第4段);演示印床、刻刀(圆口刀、斜口刀)的安全使用方法。 1. 在时间轴上标注关键事件,记录“四君子”“吴昌硕”等关键词;2. 小组合作,用铅笔在纸上临摹“江”字篆书,感受线条变化;3. 用透明纸覆盖“一月安东令”印稿,描绘疏密区域轮廓;4. 观察工具实物,记录“石章比金属印材更易雕刻”的结论。 分模块拆解知识,通过时间轴、实物观察、临摹等活动,降低抽象概念难度,落实重点。 课堂练习 任务:设计并制作“姓名橡皮章”(安全简化版)1. 步骤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