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 编号:23948682

第2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5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园林,中国,借景,古典,理解,设计
预览图 1
初中美术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大单元课程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上) 单元主题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大观念(大概念)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反映。 基本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是如何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的? 单元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同学分享、交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的感受;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反映。 课标要求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知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融合之美,从布局、借景等体会艺术韵味,提升对传统造景审美鉴赏力。艺术表现:通过分享游览、绘图、分析布局等,让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如手绘图、路线标注 )展现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与表达。创意实践:借设计游览路线、思考山石替换、撰写视觉笔记等,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探索园林艺术再创作与应用。文化理解:理解古典园林“天人合一”哲学观,明晰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单元评价要点 能知道中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借景、叠山、理水的造园方式;能用视觉笔记等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感受;能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反映。 单元作业 作业一:借景观察记录拍摄身边借景实例照片,注明借景方式及感受,如远借山峦、邻借花木等,与同学交流分享,体会借景妙处。作业二:拙政园布局分析以拙政园为对象,分析各建筑功能与布局,绘制最佳游览路线图并阐述理由,以手抄报形式呈现。作业三:园林山水创意表达选择一处园林,就其叠山理水进行创意改造设计,用手绘图展示并附文字说明,体现对山水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美术基础与审美能力,对园林景观有初步认知,但缺乏深入理解。对直观的园林形态易产生兴趣,然而理解借景、布局等抽象造园理念存在挑战。其逻辑思维渐强,经引导能深入探究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 。 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主题,分为“因地制宜”“精心经营”“叠山理水”三课。第一课聚焦因地制宜与借景,通过分享游历、分析颐和园案例,让学生认识如何依地形环境造园及借景手法,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第二课着眼于拙政园空间布局,借标记路线、分析建筑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园林可居、可观、可游的设计思路,提升空间感知与审美素养。第三课专注叠山理水,探讨太湖石特点及理水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山水意境,增强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三课层层递进,从布局到元素,引导学生全面领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的魅力,体会“天人合一”哲学观 。 单元架构 学习阶段 小问题 学习任务 第一阶段 因地制宜 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的法则是什么?如何灵活“借景”? 探究“因地制宜”的造园法则;了解“借景”的巧妙效果;作业实践。 第二阶段精心经营 设计师如何设计园林,可以使其“可居、可观、可游”? 将图片贴到拙政园平面图的相应位置,并标记游览路线;了解拙政园中不同建筑的种类,说说功能和特点;讨论“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这一说法的依据;在平面图上画出你认为最佳的观赏路线,说说你的理由。 第三阶段叠山理水 园林中的“山”和“水”怎样设计和梳理? 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太湖石在园林中的应用;了解我国代表性园林的“理水”设计;撰写笔记,分享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感受。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