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书法 艺术鉴赏与实践 第二单元 书法与篆刻体现中华文脉 对比发现:明代萧显“关”字 vs 现 代印刷体(结构、笔法差异) 情境导入:书法为何成为艺术? ● 视频观察:(文化圣地价值思考) ● 核心问题:汉字书写如何从实用升华为 艺术形式? (小组讨论2分钟) 是因为汉字本身的特点、书写过程中的乐趣、书写技巧的掌握以及书写工具的独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汉字演变:书体的千年历程 互动任务:用肢体动作模仿各书体线条特征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周代 秦代 汉代 商代 楷书 草书 行书 甲骨文 金文 隶书 小篆 经典赏析:颜真卿《祭侄文稿》 背景故事: 安史之乱中的家国情怀(颜杲卿父子殉国) 艺术特点: 涂改痕迹体现悲愤情绪,枯墨处见笔力 地位: “天下第二行书”(与《兰亭序》并称) 讨论点 从“墨色变化”分析作者情感波动(中段枯墨密集处) 比较、分析、归纳每种字体各自的艺术特点 艺 术 特 点 字 体 结 体 线 条 其 它 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 隶 书 楷 书 行 书 草 书 书法三要素:字法·笔法·墨法 字法 字形结构规律(以“关”字演变为例) 笔法 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与运笔(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 墨法 浓、淡、干、湿、焦五墨(董其昌淡墨风格示例) 引导问题:如何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结合《祭侄文稿》预告) 技法示范:永字八法(上) ● 侧(点):如高峰坠石,起笔藏锋 ● 勒(横):如千里阵云,行笔平稳 ● 努(竖):如万岁枯藤,收笔回锋 示范视频:慢动作笔锋轨迹(红色中锋/蓝色侧锋标注) 学生任务:临摹前三笔,拍摄对比 创作实践:分层任务设计 ● 基础任务:准确临摹“永”字(重点:横、竖、点) ● 提升任务:用楷书/行书书写自己的名字(重点:结构 匀称) ● 挑战任务:尝试不同墨色书写同一字(重点:浓淡变 化) 创作心得:标注书体和运笔感悟(如“中锋行笔需手稳”) 作品评价:三维标准 笔法:是否符合“永字八法”要求(藏锋/中锋) 结构:是否体现所选书体特征(楷书严谨/行书 流畅) 创意:墨色运用或个性化风格尝试 互动环节 :“书法小展厅”匿名互评 (优点贴纸+改进建议便利贴) 书法形式与生活应用 ● 传统形式:条幅、横幅、扇面、楹联 ● 现代场景:LOGO设计、环境装饰、文化礼品 ● 观察任务:寻找生活中的书法元素(如招牌、匾额) ● 案例:杭州西泠印社书法展览作品赏析 文化线:汉字演变(甲骨文-楷书)→ 书法艺术成熟 技法线:永字八法→ 运笔→ 墨法→ 创作 价值线:实用书写→ 情感表达→ 文化传承 齐读结语:“书法与篆刻体现中华文脉” (教材原文) 作业布置:分层巩固 基础作业 临摹“永”字5遍,标注最佳作品+100字心得(米字 格毛边纸) 提升作业 赏析《兰亭序》(字法/笔法/墨法三方面,200字) 挑战作业 参观书法展览,拍摄3张作品并说明喜欢理由 拓展资源:学习支持 数字资源 浙江省博物馆数字展厅、《祭侄文稿》高清扫描件 工具推荐 毛笔执笔姿势图解、运笔慢动作视频链接 实践活动 校内书法社团、社区书法公益课信息 开放性问题 1. 练习书法对现代生活有何意义? 2. 如何区分书法与普通写字? 答疑环节 学生实践中遇到的笔法/工具问题解答 愿笔墨丹青伴你传承文化 第 15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书法》 单元 二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承接小学阶段对汉字书写的初步认知,向下为《印学话西冷》的篆刻学习奠定文化基础。教材以"书法体现中华文脉"为核心,通过汉字演变脉络、经典作品赏析(如《祭侄文稿》《兰亭序》)、"永字八法"笔法训练三大模块,构建"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