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的第一节,作为全书的开篇,具有奠基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围绕“信息社会是什么”以及“信息社会有哪些典型特征”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信息社会的内涵及其四大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系统与技术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们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对智能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操作经验,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虽身处信息社会,但对其宏观概念、本质特征及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可能模糊和碎片化。对信息社会的四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引导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和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的信息社会现象,主动关注信息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理解信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和驱动力量,认识到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价值。 计算思维 1. 能够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信息社会的核心特征。 2. 尝试运用信息社会指数(ISI)等量化工具,理性分析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工具检索、筛选、处理信息社会的相关资料,辅助学习。 2. 能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创造性地表达观点。 信息社会责任 1. 辩证看待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初步形成技术伦理观。 2. 明确作为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树立规范、安全、负责任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 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理解并能描述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 了解衡量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信息社会指数(ISI)及其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剖析、小组协作探究等方式,经历从现象观察到本质归纳的思维过程,培养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资料检索和探究,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变革作用,增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关注信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初步形成信息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社会四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运用信息社会的特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兴趣,以探究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和讨论深化理解,教师精讲进行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社会”概念。 2. 思考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介绍信息社会的现象。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观察你一天的生活,列举哪些方面离不开信息技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社会?” 2. 提供预习资料(教材P5-P7内容导读)。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导读资料。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观察结果和初步想法。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学习兴趣和初步印象。 2. 为课堂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