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组成”中的第三节,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前面两节已经学习了信息系统的概述、组成(用户、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信息系统的功能(输入、处理、存储、输出、控制)。本节则深入探讨信息系统中最核心的硬件载体———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具体分析其作用、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对硬件有初步概念。他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和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操作兴趣。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抽象思维和系统分析能力正在发展,但可能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内部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理解感到抽象和困难(如CPU如何执行指令、内存与硬盘的区别等)。同时,对二者在信息系统中的协同工作方式及其技术发展趋势缺乏系统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理解计算机“存储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移动终端的工作原理及其与计算机的异同。 能列举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典型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组装模拟、小组探究等活动,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的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与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发展之迅速,激发对前沿科技的探索欲。 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作用;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准确辨析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性能、功能、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精讲突破重难点,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和案例分析深化理解与应用,辅以实物和视频演示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2. 收集身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应用实例。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https://www./video/BV1os4y1E7m4/ 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观察你身边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它们分别能帮你完成哪些学习或生活任务?想一想,这些任务分别利用了设备的哪些功能?”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教材相关章节。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至少3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 为课堂深入学习和讨论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应用迁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回顾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引出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作为关键硬件载体的重要性。 1. 快速回顾:通过提问“信息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是什么?”、“信息系统的五大功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知识。 2. 情境创设:展示一组图片(如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数据中心服务器、个人电脑、学生用平板电脑上课、手机扫码支付、智能手表运动监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