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 粤教版(2019) / 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 第五章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 5.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 本节综合与测试 / 编号:2399208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日期:2025-10-01 科目:高中信息技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风险,安全,信息系统,学生,信息,教学
预览图 2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
5.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五章“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的开篇第一节,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奠基和警示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前面章节已经系统学习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过程、软件开发及其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对信息系统如何构建和运作有了深入理解。本节课程将引导学生聚焦信息系统的“暗面”———安全风险,系统探究来自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四个维度的威胁。这不仅是对信息系统知识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风险防范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环节,也为后续学习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与管理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技术应用观。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已掌握了信息系统的核心概念、工作流程及社会影响,具备了分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如社交APP、在线学习平台),对信息泄露、病毒、网络卡顿等风险有零星的感性认识或间接体验。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对技术话题兴趣浓厚,但可能更关注信息系统的“便利”而忽视其“风险”。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可能是碎片化、表面化的。系统性地梳理和理解四大类风险的成因、具体表现及内在联系对其而言可能存在挑战。部分学生可能觉得“安全”话题枯燥或与己无关。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主动关注自身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或潜在的安全威胁。 2. 认识到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主动防范的安全意识。 计算思维 1. 能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计算思维方法,辨析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四大主要来源(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及其典型表现。 2. 能尝试针对简单的风险场景,进行初步的风险溯源分析。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数据库、安全资讯平台)检索、筛选最新的安全风险案例与防范信息,辅助学习。 2. 能在小组协作探究中,创造性地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和呈现风险分类及分析结果。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认识到安全风险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潜在危害,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 2. 开始反思个人在使用信息系统时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范、安全、负责任的信息行为意向。 (二)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四大类安全风险(人为因素、软硬件因素、网络因素、数据因素)及其典型表现与成因。 能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某一安全事件主要归属于哪类风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剖析、风险归类、小组讨论等活动,经历识别、分析、归类信息安全风险的过程,培养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安全风险的严峻性与普遍性,树立警惕的安全观念。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安全隐患,初步形成规范操作、积极防范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系统四大类安全风险(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区分四类风险,特别是某些复杂案例中多类风险交织的情况;将抽象的风险类型与真实的信息系统应用场景建立有效联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真实震撼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安全风险的关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与归类风险,通过小组协作深化理解,教师精讲进行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存在。 2. 思考自己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