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勾股定理 本章考点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知道勾股定理并会用几何图形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会判定一组数是不是勾股数。 3.会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建立本章知识结构 教学策略 首先回顾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目训练,理解个知识点之间的连系,通过构建出知识网络图,对本章内容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解决典型例题,学生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把握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这一章内容,大家对本章内容掌握得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地方不好理解?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希望大家的困惑都能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复习巩固 活动1 复习回顾 1.“赵爽弦图”巧妙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m,n(m>n).若小正方形面积为7,(m+n)2=21,则大正方形面积为( ) A.11 B.12 C.13 D.14 2.有一圆柱体如图,高4cm,底面周长6cm,A处有一蚂蚁,若蚂蚁欲爬行到C处,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 )cm. A.3 B.4 C.5 D.6 3.如图,在 Rt△ABC中,AC=4,AB=5,∠C=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则DC的长是 .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并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D解析:∵小正方形面积为7, ∴(m﹣n)2=7, 又∵(m+n)2=21, ∴(m+n)2﹣(m﹣n)2=14, ∴2mn=7. 又∵大正方形的面积4+(m﹣n)2=m2+n2, ∴m2+n2=(m+n)2﹣2mn=21﹣7=14. 2.C 解析:如图,把圆柱展开,连接AC,则, 由勾股定理得:AC5(cm)。 3. 解析:在Rt△ABC中,AC=4,AB=5,∠C=90°, ∴BC3,DC⊥BC, 如图,过D作DE⊥AB于点E, ∵BD平分∠ABC, ∴DC=DE, 设DC=DE=x, ∵S△BCD+S△ABD=S△ABC, ∴BC DCAB DEAC BC, 即3x5x4×3, 解得:x, 即DC的长为 . 追问:上述各题中都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哪个知识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题(1)考查利用图形面积验证勾股定理,关键是用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题(2)考查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圆柱体侧面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注意要把几何体侧面展开,即“化曲为直”;题(3)考查勾股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等知识,见到角平分线条件,一般考虑角平分线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3道题都是与勾股定理有关系的题目,唤醒学生对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的回顾,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2 整理建构 根据以上问题的解决梳理一下本单元知识点,然后与同伴交流. 【师生活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通过小组代表的汇报与补充,师生共同完成本章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决回顾本章知识,画出本章知识结构图,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对比的能力. 活动3 典型例题 【例1】如图,△ABC内部有一点D,且∠ADC=90°,AB=13,BC=12,AD=4,CD=3. (1)判断△ABC的形状; (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1)∵∠ADC=90°,AD=4,CD=3. 在△AD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D2+CD2=42+32=25, ∵AB=13,BC=12, AC2+BC2=25+122=169,AB2=132=169, ∴AC2+BC2=AB2, 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