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 人教A版(2019) / 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 3.1 椭圆 / 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编号:24367969

《3.1.1 椭圆的标准方程》AI 赋能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2 科目:高中数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3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
AI赋能的教学设计———《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两定点间距离)”的核心条件;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轴)的推导逻辑;能根据已知条件求椭圆标准方程,解决与椭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通过AI工具的动态演示与自主操作,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思维目标:能从椭圆的几何定义出发,推导并概括椭圆标准方程,发展逻辑推理、数学抽象与运算求解能力。 素养目标:了解椭圆在天文、科技、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知晓中外科学家在椭圆研究中的重要成就(如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科学探索精神;体验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与成功喜悦。 AI融合目标:利用AI动态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平面截圆锥、动点轨迹),直观理解椭圆定义;通过AI可视化展示标准方程推导中的代数运算化简过程,突破抽象运算难点;借助AI生成多场景素材,强化知识应用与文化渗透。 重难点: 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两定点间距离)”的核心条件;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轴)的推导逻辑;能根据已知条件求椭圆标准方程,解决与椭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1.教具:电子白板、椭圆模型(可拆分展示焦点、长轴、短轴)、圆锥模型 2.学具:学习袋(内含细绳、图钉、坐标纸、铅笔,用于手动绘制椭圆) 3.AI工具:动画生成(豆包、即梦AI)、动态推导演示(腾讯元宝)、情境素材生成(豆包)、科普讲解视频(AI语音合成+动画) 三、AI嵌入构想 1.用豆包和即梦AI生成“太空探测器绕火星运行”的趣味动画,呈现椭圆轨道场景 2.利用腾讯元宝AI制作双动态演示:①平面截圆锥形成椭圆的过程;②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时的轨迹变化(可调节定点距离、定值大小) 3.用AI分步可视化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坐标建立、距离公式代入、代数化简步骤) 4.AI生成古代天文学家(开普勒)、现代航天场景的讲解视频,融合文化与科技元素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AI生成的动画:“太空探测器‘天问号’绕火星运行,其轨道是近似椭圆的曲线,地面控制中心需要精准计算轨道方程,才能确保探测器顺利完成探测任务。” 提问引导:“探测器的运行轨迹是椭圆,要精准描述这个轨道,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等待学生回答“椭圆的方程”) 回顾旧知:用AI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定点定长的动点轨迹)及圆的标准方程,提问:“圆是‘到定点距离为定值’的轨迹,那椭圆的轨迹满足什么条件?我们能否用类似‘定义→坐标→方程’的思路推导椭圆的方程?” 设计意图:用AI动画创设科技情境,替代传统静态图片,快速集中课堂注意力;回顾圆的研究思路,为椭圆方程的推导铺垫“数形结合”“化归”的思维方法;通过类比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引导猜想,合作探究(20分钟) 任务一:手动操作,感知椭圆定义(7分钟) 学生分组用学具(细绳、图钉、坐标纸)绘制椭圆:将图钉固定在坐标纸的两个点上(模拟两定点),把细绳两端系在图钉上,用铅笔拉紧细绳移动,画出轨迹。 小组讨论:“绘制过程中,铅笔移动时满足什么条件?如果改变图钉间距(两定点距离)或细绳长度(定值),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 初步结论:椭圆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且)” 的动点P的轨迹,两定点叫焦点,两焦点间距离叫焦距。 任务二:AI赋能,深化定义与推导方程(13分钟) AI动态验证:播放腾讯元宝AI 演示———调节两焦点距离()和定值(),观察轨迹变化(时为椭圆,时为线段,时无轨迹);②平面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