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其他版本 / 编号:21284930

《师说 》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

日期:2024-09-20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3
语文 语文
28 师 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词,掌握虚词“则”、“其”、“于”、“乎”的含义和用法。运用归纳法总结梳理文言现象。 二、了解“说”这种文体,领会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三、理解不同时代“师”的含义及尊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文言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59 年6 月25 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 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伟人的言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早在1200 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了这篇《师说》,痛斥当时的轻师侮师之行。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精辟的古文。 二、教师精讲 (一)讲前准备 1. 整体感知 (1)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清楚本文的写作背景。 (3)记下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2. 检查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读错音、读破句之处。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2)知识检测。 ①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②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二)精讲点拨 1.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因此他赞扬李蟠“好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这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陈述自己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传从师的道理。 3. 研读课文 【第1 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贯通句子。用原文回答问题:人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塾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点拨: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重点理解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点拨: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