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 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 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西风的话》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意蕴深远的艺术歌曲。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由四个规整的乐句构成。其显著的创作特点是四个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旋律则在平稳、对称的级进中穿插跳进,流畅而富有变化,生动地描绘了西风(秋季)的形象。歌词采用拟人手法,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讲述了时光流逝、万物成长与季节更迭,语言诗意含蓄,情感真挚温暖。歌曲中细腻的力度变化标记(如渐强、渐弱)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关键,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力、学习控制声音力度的绝佳素材。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视唱和跟唱,对音乐情绪有基本的感知能力。然而,他们的气息支撑能力较弱,声音控制意识不足,在演唱中表现旋律的连贯性和力度的细腻变化存在困难。同时,他们对“渐强渐弱”等音乐记号的理解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将其转化为有意识的演唱行为需要教师引导和在实践中的反复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感兴趣,乐于参与和表现。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并说出《西风的话》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辨识其节奏规整、旋律流畅的特点,初步了解歌曲通过力度变化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 2.能用自然、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在演唱中初步运用气息,表现出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力度变化,传递歌曲蕴含的深情与诗意。 3.能根据对歌曲力度变化和意境的理解,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手势高低)辅助演唱表现;能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片段进行简单的力度表现性伴奏。 4.通过学唱歌曲,理解其珍惜时光、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情感内涵,初步感受黄自艺术歌曲典雅、抒情的风格特点,增进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自然、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 学习难点:在演唱中较好地表现旋律的连贯性以及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导入部分 1. 安静欣赏画面与音乐。 2. 根据画面内容回答教师提问(秋季)。 3. 初步聆听音乐,进入学习情境。 1.情境创设:播放一组展现四季变迁(特别是秋季景色)的优美图片或短视频,背景音乐为《西风的话》伴奏。 2.提问引导:“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色彩。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画面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秋季)当夏日的炎热渐渐散去,凉爽的西风就悄悄带来了秋天的讯息。你们听,西风正在对我们说话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由音乐家黄自先生创作的歌曲———《西风的话》。 能专注聆听,并能将画面与“秋季”联系起来,对歌曲产生初步兴趣。 1.能感知并说出《西风的话》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辨识其节奏规整、旋律流畅的特点,初步了解歌曲通过力度变化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 2.能用自然、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在演唱中初步运用气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