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素描》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秋日素描》是美国近现代作曲家吉洛克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小品。作品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乐曲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平稳,通过音高、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秋日画卷,如秋风拂面、落叶纷飞、果实累累等场景。该作品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联想自然景象、感受音乐描绘性的良好素材。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乐聆听习惯,能够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优美、悲伤)。他们对“秋天”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如落叶、凉爽的天气、丰收的果实),易于产生联想。然而,他们对器乐作品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对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走向、力度变化等要素来“描绘”景物缺乏深入感知。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身体表现,但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支架。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秋日素描》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与宁静的秋日意境,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及力度的变化,并理解其表现作用。 2.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表现对音乐旋律走向的感知;能根据对音乐的联想,用即兴的肢体律动表现秋日的场景。 3.能基于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联想,创编简单的身体律动或情景表演,表达自己对秋日景象的感受。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吉洛克,理解音乐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聆听《秋日素描》,感受乐曲描绘的秋日意境,并能通过画旋律线和身体律动对音乐做出反应。 学习难点:将听觉感受(旋律走向、力度变化)与对秋日景象的联想相结合,并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导入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积极描述对秋天的印象。 2.观察图片,丰富对秋天景象的感知。 3.对用音乐“画画”的形式产生好奇,明确学习内容。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中,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吗?(如:凉爽、丰收、金色、落叶…)” 2. 情景创设:展示几幅不同风格的秋景图片(如:蓝天白云下的金色田野、秋风扫落叶、挂满果实的枝头、宁静的秋日湖畔)。 3. 引出课题:“有一位叫吉洛克的音乐家,他用钢琴为我们‘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名字就叫《秋日素描》。‘素描’就是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事物的大致样子。让我们听听,音乐是怎么‘素描’秋天的。” 能联系生活,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对乐曲产生聆听兴趣。 1.能感知《秋日素描》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与宁静的秋日意境,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及力度的变化,并理解其表现作用。 2.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表现对音乐旋律走向的感知;能根据对音乐的联想,用即兴的肢体律动表现秋日的场景。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吉洛克,理解音乐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