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 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 / 二年级上册(2024) / 第五单元 美好的夜 / 唱歌 闪烁的小星星 / 编号:24167352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好的夜》单元整体设计

日期:2025-10-22 科目:小学音乐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学生,音乐,通过,歌曲,节奏,4拍
预览图 3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美好的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教学内容 《闪烁的小星》:这首法国民歌旋律简单、节奏平稳,以重复的短句结构为主,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歌曲通过描绘夜空中星星闪烁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教学中可结合律动或图形谱,帮助学生理解音高与节奏,同时培养其音乐表现力。歌曲也为后续学习3/4拍和音符时值奠定了基础。 《小小的船》:歌曲以童谣式的语言和流畅的旋律,将月亮比喻为“小小的船”,充满想象力。其节奏轻快、音域适中,适合二年级学生学唱。通过演唱,学生能体会夜晚的诗意与梦幻,同时巩固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掌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摇曳感,增强音乐与情感的联结。 《星光恰恰恰》:这是一首活泼的舞曲风格歌曲,融合了恰恰节奏元素,强调节拍的律动感。歌曲通过重复的“恰恰恰”节奏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其节奏感和协作能力。教学中可设计简单的集体舞或打击乐伴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三拍子的特点,并为学习3/4拍提供实践支持。 莫扎特《摇篮曲》:这首古典作品以舒缓的旋律、均匀的节奏和温和的力度,营造出宁静安详的夜晚氛围。通过聆听,学生能初步感受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如轻柔、重复性),并了解音乐与生活场景的关联。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模仿摇篮摆动,深化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徐锡宜《月亮———油黄的金桔》:作品以富有画面感的标题和抒情旋律,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美感。其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帮助学生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同时通过对比《摇篮曲》,学生能初步分辨不同风格夜晚主题作品的差异。聆听时可结合绘画或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内容联系: 本单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从本能的“感觉”走向有意识的“感知”,最终形成初步的“音乐思维”。表现为四个核心层级: 第一层:感知输入与体验(奠基) 《闪烁的小星》是“系统基准”:它简单的2/4拍如同心跳,为整个学习系统设定了最基础的“时钟周期”,建立了稳定拍感。 《小小的船》与《星光恰恰恰》是“对比模块”:它们被并置学习是关键。学生通过身体直接对比3/4拍的荡漾感与4/4拍的方整行进感。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不同的“节拍肌肉记忆”,丰富系统的感知库。 《摇篮曲》是“深度扩展模块”:其6/8拍的复合感,在垂直方向上增加了复杂度。它让学生感知到节拍不是单一的“强-弱”循环,而是可以有更细腻、流动的内部结构,为系统引入了更高阶的感知维度。 第二层:抽象与固化(转化) 这是系统的“处理层”,负责将第一层的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 《走迷宫》游戏是“抽象化进程”:它要求学生将《星光恰恰恰》等歌曲中的律动,从身体动作提炼并固化为可书写、可拍击的节奏符号。这是将“感觉”转化为“思维”的关键一步。 第三层:核心诊断与应用(输出) 《拉圈圈》游戏是“核心诊断程序”:它运行着一个终极测试———要求学生屏蔽所有音乐元素(旋律、音色等),纯粹捕捉音乐的节拍强弱规律。当学生能准确判断出数字时,说明他们已成功将第一层建立的多种身体体验,抽象为了一种可分析的听觉模式。这标志着 “音乐思维”的初步形成。 第四层:能力迁移与审美升华(闭环) 《月亮———油黄的金桔》是“真实环境模拟”:当学生面对这首作品时,系统学习的目标才真正达成。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聆听中确认其4/4拍的结构。此时,技能已内化为本能,与对月夜的遐想融为一体,实现了审美的升华。 总结而言,这个单元是一个高度联动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体验→抽象→应用→升华的完整学习闭环,缺一不可。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充满兴趣。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善于通过肢体动作来感知和表达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