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花飞舞》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雪花飞舞》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集《儿童乐园》中的第四首。乐曲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冬日雪花飘飞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凝视窗外雪花、热切盼望春天的心情。作品运用了音高、速度、力度、音区等多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雪花从零星飘落到漫天飞舞再到逐渐平息的过程。乐曲结构较为清晰,可作为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段落划分的典型范例。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他们对“雪”有生活经验或画面认知,易于产生联想。然而,他们专注聆听器乐作品的能力有限,对音乐要素(音高、力度、速度)的感知不够敏锐,对“乐段”的概念模糊。教学中应避免术语化讲解,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身体律动、图画等直观方式感受音乐的结构与变化。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乐曲《雪花飞舞》所描绘的冬雪意境与情绪变化,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音乐在音高、力度、速度、音区上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通过画旋律线、体态律动等方式,表现对音乐起伏、强弱、快慢变化的感受;能模唱乐曲的简单主题片段。 3.能根据对音乐段落特点的理解,用不同的动作创造性表现不同乐段的雪花飞舞景象。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德彪西,初步了解音乐可以像绘画一样描绘自然景物,体会音乐与自然、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聆听《雪花飞舞》,感受乐曲描绘的雪花飞舞的意境,并能用动作、图画等方式对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反应。 学习难点:通过音乐体验,初步感知乐曲的段落划分(结构)。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导入部分 1. 观看画面,进入情境。模仿雪花飘落的动作(轻柔、缓慢)。 2. 明确学习内容,产生聆听兴趣。 1. 情景创设:播放冬日雪景视频或展示雪景图片,背景音乐为《雪花飞舞》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美丽的自然现象?(下雪)雪花静静地飘落,把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你们能模仿一下雪花是怎样飘落的吗?” 2. 引出课题:“有一位叫德彪西的音乐家,他用钢琴把雪花飞舞的情景‘画’成了一首乐曲,名字就叫《雪花飞舞》。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首奇妙的音乐画。” 能积极参与情景模仿,对乐曲主题产生好奇。 度、速度、音区上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通过画旋律线、体态律动等方式,表现对音乐起伏、强弱、快慢变化的感受;能模唱乐曲的简单主题片段。 新新知学习 活动一:初听全曲,感受意境 1.安静、专注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 2.大胆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和联想。 活动二:分段聆听,探究表现 (一) 聆听A段(雪花初落) 1.聆听A段,感受其轻柔、舒缓的特点。 2.模仿教师画旋律线,感受音乐起伏。 3.用“lu”模唱主题旋律。 (二)聆听B段(风雪交加) 1.聆听B段,对比发现音乐在力度、速度、音区上的显著变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