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会》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聆听音乐a.聆听音乐过程中,能根据音乐的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和不同。b.能对三拍子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c.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参与音乐活动时能专注于音乐,不打扰他人。 学习任务3:情景表演a.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动作创编或即兴表演,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教材分析 《晚会》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一首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乐曲为4/4拍,结构清晰,情绪欢快、热烈,生动地描绘了节日或庆典晚会上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音乐运用了丰富的乐器音色(如小提琴、钢琴、铃鼓等)和鲜明的节奏对比,营造出由舒缓到欢腾的情绪变化,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与审美感知能力的优秀素材。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乐听辨能力,能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悲伤),并对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有了一定的敏感性。他们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乐于通过律动、表演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然而,他们对纯器乐曲的结构理解、不同乐器音色的系统辨别以及将音乐要素与具体场景进行深度联想的能力仍较薄弱,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聆听、情境创设和具身参与等方式进行引导。 二、学习目标 1.能听辨出乐曲《晚会》欢快、热烈的基本情绪,并能感知其速度、力度的变化;能识别并区分小提琴、钢琴、铃鼓等主要乐器的音色。 2.能根据音乐情绪与节奏的变化,用拍手、跺脚等声势动作或简单的律动进行反应与表现;能尝试用打击乐器为音乐的特定段落进行稳定的节奏伴奏。 3.能小组合作,根据音乐的情绪与发展,创编简单的晚会情景表演或节奏问答游戏,培养音乐联想能力与协作创编能力。 4.知道《晚会》是我国作曲家贺绿汀的作品,感受其音乐中蕴含的民族风格与喜庆氛围,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生活(如节日庆典)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乐曲《晚会》欢快热烈的情绪,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晚会场景。 学习难点: 1.感知并表现乐曲中速度与力度的对比性变化。 2.将听觉感受转化为有情节的创造性表演,并使表演与音乐风格相契合。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4.知道《晚会》是我国作曲家贺绿汀的作品,感受其音乐中蕴含的民族风格与喜庆氛围。 导导入部分 1.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是晚会!很开心、兴奋!”并说出自己的颜色联想(如红色、金色)。 2.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用音乐听晚会”产生好奇。 1.情境设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一张热闹的晚会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场合?你的心情如何?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晚会,你会选什么颜色?”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不只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听’一场特别的《晚会》!这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爷爷用管弦乐为我们描绘的。” 能积极参与互动,情绪被调动,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1.能听辨出乐曲《晚会》欢快、热烈的基本情绪,并能感知其速度、力度的变化;能识别并区分小提琴、钢琴、铃鼓等主要乐器的音色。 2.能根据音乐情绪与节奏的变化,用拍手、跺脚等声势动作或简单的律动进行反应与表现;能尝试用打击乐器为音乐的特定段落进行稳定的节奏伴奏。 新新知学习 活动一:初听全曲,把握基调 1.安静、完整地聆听乐曲,根据问题进行思考。 2.分享聆听感受,选择“欢快地”,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节日或场景。 活动二:分段细听,探究要素 1.音色听辨: 专注聆听,在听到铃鼓音色时准确拍手。 尝试描述或模仿听到的不同乐器音色。 2.要素感知: 对比聆听,分辨音乐的快慢变化。 用教师引导的声势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